近幾年儲能市場快速崛起,央/國企作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一方面以儲能項目投建業主的角色出現,另一方面也在加速向儲能產業鏈縱深布局。當前,越來越多的央/國企加大對儲能領域的投入,中國能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繼今年前5個月累計中標超6.8GWh后,中國能建在6月份啟動了規模達25GWh的大規模儲能集采,并投資500萬元成立了涵蓋風、光、儲發電技術服務等業務的新公司——中能投(曹縣)新能源有限公司。
而日前,中國能建再度加碼儲能,在青海又悄然成立一家新公司:青海青儲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青儲科技”),主營業務覆蓋儲能技術服務、合同能源管理、風力發電技術服務等核心領域。
從青儲科技的主要業務看,其將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一是儲能系統集成與運維,如鋰電、液流電池應用等;二是能源效率優化服務,比如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助力企業降本;三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配套,尤其風力發電,青海是風能富集地。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青海省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新能源裝機占比已超70%,并網挑戰催生出巨大的儲能需求,而中國能建將新公司選址青海,是其集中資源,搶占儲能業務高地的一個重要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能建旗下不僅有二十余家與儲能業務相關的公司,其還布局有專門的儲能電芯制造公司——中能瑞新。據了解,今年3月,中能瑞新自研自產的314Ah高性能儲能電芯已成功交付。此外,其廈門生產基地計劃打造30GWh年產能,一期項目投資19億元,擬建設年產5GWh磷酸鐵鋰儲能電芯,日前已完成樁基施工,預計2026年一季度試投產。
在儲能領域的密集發力,中國能建正在用行動向業內證明“國家隊”的實力,同時也釋放出能源央企正在加速推進大容量儲能電芯及儲能系統領域自主制造的信號。
今年年初,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目前,新型儲能、新能源、氫能,正加速成為中國能建的核心產業、核心的生產力、核心的利潤來源。”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能建新簽合同額約1.41萬億元,同比增長9.75%。其中,包括新型儲能、風電等在內的業務,新簽合同額約為5553.45億元,約占合同總額的39.4%,遠超傳統能源業務3129.7億元的新簽合同額。
2025年上半年,中國能建新簽合同額7753.57億元,同比增長4.98%,其中新能源及綜合智慧能源簽約金額3301.72億元,同比增幅12.57%,占工程建設類訂單的46%。
另悉今年1-6月,全國又有高達4.8萬家涉儲能業務的新公司成立,較去年同期增長18%,平均日增270家新公司。而具備資本、項目和資源優勢的央/國企大舉進軍儲能市場,將對其形成碾壓之勢,也將加速對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小儲能企業的淘汰和低端低效產能的出清。

